近日,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报告中显示,自今年5月份以来,全国范围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有41%的车型处于行驶状态,40%的车辆处于静止状况,剩下的19%是处于充电中。
如此看来,新能源汽车不仅要坐实网络上的“移动炸弹”名号,更称得上是“无处不燃”。
不过先别急着下定论,来看看在这具体情况;今年5月开始直至8月,全国范围内共发生了79起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涉及的新能源车辆总数为96辆。
在这96辆事故车中,使用三元锂电池的占据了86%;从总体上来看,造成起火事故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中58%的起火是由于电池包问题,有19%是由于碰撞起火。也就是说有55台车的起火事故被定义为自燃,乍一听来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有50多辆新能源车型自燃,很是吓人。
不过如果用自燃率来做对比,“移动炸弹”这个名号放在新能源车上或许并不合适。由于近几年燃油车自燃数据缺失,因此只能找到几年前的数据统计。
2011年,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29万辆,当年上海市发生汽车燃烧火警总计940余起,消防部门统计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燃,也就是说2011年上海市的燃油车自燃率至少为万分之二。
2014年,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06万辆,当年5月发生汽车自燃事故27起,当月自燃率为万分之三。
2015年,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36万辆,6、7月共计发生92起汽车自燃事故,这两月自燃率为万分之四。
而截至到2018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61万辆,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案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共计为59起,两年的自燃率不到十万分之三。截至到2019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为344万辆,加上今年的55起自燃事故,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也才达到十万分之四。
流量为王,新能源的原罪就是它的存在
那为什么现在新能源车型的每一次起火事故都能引发大量媒体的高潮呢?首先是因为传统燃油车的自燃事件太过于常见,在没有造成伤亡的情况下并不会带来什么流量,一般都不会有媒体选择报道。
诚然,自燃事故的发生是现实,这的确说明了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着瑕疵;但是新技术往往都是在这种磕磕碰碰中成长的,这种一棍子打死的报道不仅是有失公允,对新技术的发展更是有害无利。那么当国外的技术再次远超中国之后,他们又将把锅甩向何处呢?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具有可控性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动力电池都有着较高的能量密度,这也意味着这些动力电池只要发生燃烧,火势发展的速度会远超燃油车。这也是新能源车被人所诟病的一点,但是这并不是一道无解题。
首先,上文中发出《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的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是由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所组建。今年发生事故的96辆新能源车,其中有47辆接入了该监管平台,其中有28辆车在事故发生前10天就已经收到了监管平台发出的预警提醒。
这便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燃油车的优势所在,高度电气化的新能源车型可以在车内加装多种探测器,实时监测车辆组件健康程度,并通过车联网功能进行大数据比对以发现潜在的隐患。目前也有不少新能源车企公布了自家的新专利,在车身多处特别是电池部位安放了多个温度传感器,如果发现异常升温,将会第一时间提醒乘员,为他们提供宝贵的逃脱时间。